2014年7月11日 星期五

《打工族買屋記》——有川浩

〔圖片來源:TAAZE〕

〔圖片來源:TAAZE
這是一本適合家裡有憂鬱症患者的人讀的書。

當初在圖書館看到的時候,沒有仔細翻過內文,但卻被明快又有點搞笑的封面吸引,以為這是一部走幽默路線的勵志小說,但後來讀了內容之後才發覺完全不是這樣。

故事是說剛從二流大學畢業的誠治,應徵上第一份工作,卻因為討厭公司裡濃厚的社會氣息,幹了三個月後便辭職了。之後,有一搭沒一搭地打工度日,遇到麻煩的老闆便辭職不幹。

直到有一天,遠嫁名古屋當醫師娘的姊姊突然回到娘家,因母親長年以來受鄰居壓迫導致了憂鬱症爆發,姊姊激烈地斥責了弟弟與父親之後,身為弟弟的誠治終於鼓起勇氣來面對自己的人生,並立志存錢買屋,讓母親能脫離居住許久,因鄰居的霸凌而引發其憂鬱症的社區。

為了快速存錢,誠治找了高薪的工地臨時工工作,競業地幹了半年,,同時也不遺餘力地照顧著生病的母親,吃苦耐勞的形象讓管理者印象深刻。也因為漸漸與工人們打成一片,加上家庭狀況令人同情,這些年長誠治許多的工人大叔更是貼心提供了許多人生建議,讓誠治得以修補他與父母親之間多年來脆弱緊張的親子關係。

接著,因為這半年來的努力,加上公司打算擴大營業,誠治終於被聘入營造公司成為正職員工,一步一步地為老闆將公司管理數位化,建立組織規範與厚實員工實力。

除此之外,誠治還不小心愛上了一心想繼承父親志業,因此放下高學歷與大企業工作,心甘情願來到工地當監工的同齡女孩真奈美,兩人在故事最後展開了淡淡的愛情。

本書是日本作家有川浩的作品。後來還改編成日劇,由二宮和也主演。日文書名直譯的話是《飛特族、買個家》。

這是一部很典型的日式輕小說。一切的故事都是如此理所當然地進行著,人物的心態轉折會不是沒有,外在衝突與事件也有一些,但是都會裡所都然地經歷過、化解掉,標準的美好人間樣板。故事讀起來沒有太大的壓力,也不會花費太多心思,我想,這應該就是這類書籍被稱之為「療癒系」的關係吧。

我認為,像這樣的療癒小說,其功能與大愛劇場相同,就是能讓生活封閉沉悶的觀眾,有一種能夠輕鬆窺探他人人生,卻又不會真正與殘酷現實衝撞的安全方法吧。

                                                                               【硬漢啃書心得報告:2014001】

《隱形生產線》——白曉紅

圖片來源:TAAZE
〔圖片來源:TAAZE


這是一本對出國「遊學打工」有興趣的人都該看的書。書中對中國人在英國非法移民的黑工生活有很深刻的描述。

雖然,目前臺灣流行的「遊學打工」在國外擁有合法的工作身份,但我們也從很多管道中得知,因為臺灣國內經濟每況愈下的影響,很多人出國的重點早已不在「遊學」,而在「打工」。或許臺灣人在外國遇到的狀況沒有如書中那麼誇張,但透過本書,卻可以清楚看見所謂「全球化」「自由貿易」等現代經濟顯學,其受世人推崇的優點之外的另一面。

作者白曉紅是臺灣人,其父親曾任臺北市副市長。輔大畢業後便去英國讀書,之後進了英國《衛報》當記者。她特別關注非法移民勞工問題,將臥底在來自中國的非法移民打工族群之中的所見所聞,以虛構故事(fiction)的形式寫成了這本書。

故事以來自天津的鐵道服務員李然這名角色貫穿全書,我們可以跟著李然從中國透過「商務考察」簽證來英之後,一路上所經驗的工作,了解非法移民勞工的工作環境、生活遭遇與人際關係。

書中出現的人物,幾乎每一個都是為了掙得更好的生活,在家鄉借了一大筆錢買通蛇頭安排出國。到了國外之後,經由當地的仲介介紹到電子工廠、食品加工廠、農場、濱海拾貝等工作。然而除了薪水不能與當地合法勞工相提並論外,工作環境與超長工時、工寮居住品質以及工資的計算等等問題,這群人也都因為非法勞工的身份而受盡壓榨。

更糟的是,除了當地資方之外,這群異鄉客更是飽受同樣來自中國的「自己人」的剝削,不論是苛刻工資、枉顧工人生命安全、捲款跑路、黑幫結夥搶劫等問題,都是「自己人」幹的。相較之下,當地因種族歧視而找中國人麻煩的不良青少年看起來便顯得「正常」了。


【舊聞】莫克姆灣拾貝慘劇: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B%BE%E8%B2%9D%E6%85%98%E6%A1%88
BBC報導:http://news.bbc.co.uk/2/hi/uk_news/england/lancashire/3464203.stm
中國網站(查字典):http://www.chazidian.com/r_ci_8d21f4476646a68ded91fe6c3842a9bc/


節錄內文:
「在找工、找房、被騙、被幫助、失敗、成功的循環往復中,我慢慢地瞭解了英國的風土人情,學會了生存技能和處事本領......不論你是哪色人種,只要你付出汗水,就終能得到精神和物質上的回報。來英已有幾個年頭,現在竟然喜歡上英國的雨和那變化無常的天氣。」
                                                        【硬漢啃書心得報告:2014002】

2012年12月11日 星期二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娛樂爽度:
3D很爽,美不勝收。李安用這部片子證明自己不僅懂得形塑故事,還是一名能夠掌握器材、運用創新科技的好導演。
人文省思:
裡頭有很多隱喻,關於人性、關於宗教、關於自我成長與對抗,還牽涉到一些心理學上的防衛機制。
但上述那些東西就算您視而不見,也不會影響觀看本片的樂趣。
偶像明星:
沒有。整部片子絕大多數的時間只有一個印度青年跟一隻動畫老虎。如果要廣義論說的話,李安跟他的3D技巧也許就是本片的明星了。當然,飾演男主角的印度青年演技頗佳,畢竟要撐這麼多獨角戲,只跟綠key互動可不是人人都行的。
個人觀點:
有網友說這部片子是《我要活下去》加上《隔離島》的船難版。因為最後主角所述說的幾乎是一個分裂的故事。但我覺得,若要用別的電影來比喻的話,或許說本片是《大智若魚》的船難版,會更貼近後來主角所表現出來的態度。
因為pi不像《隔離島》裡的主角般完全陷入自己所編織出來的景象,他是完全清楚自己所作所為。
也許pi在船難漂流期間真的因壓力導致人格解離,但當他獲救後像日本船公司人員說明經過時,卻也清楚地記得過程。
我認為,pi之所以希望讓殘酷的海難求生記演繹成奇幻的海上漂流,是因為他想「相信」一些什麼。他想相信這個世界上,除了真實之外,還會有一些超越真實的「事物」。否則,他怎麼撐得過兩百多天的海上漂流?
而他的生還,也證明了而那些「事物」真的存在。至於那些事物是什麼?就留給觀眾去補完了。你可以說是「神」,也可以說是「信仰」、是「求生意志」、是「運氣」,或者是「大自然」。不論覺得那是什麼,都會是觀者自己所相信的。就像《大智若魚》裡當故事聽眾的兒子,最後相信他的父親,終於幻化成魚一樣。

2012年10月22日 星期一

不浪漫寫小說旅(4)

 
(圖片 via 安田悠
於每天寫小說這檔事已經好久沒有新的想法了。

不過這也沒辦法,就如同前一篇說到,關於寫小說這件活兒,在過了一開始興奮的激情之後,等著我的是一整片看不到終點的無垠荒漠。

而在荒漠之中搞出來的東西,自然也就乏善可陳。尤其是一開始下筆的那一篇故事。

我在沒有規劃、沒有設定的情況下,便動手「模仿」了算是我近期內看過最有趣的小說--《迷霧之子》的架構,試圖去創造一個全然虛幻的國度。

本來想說相較於描述現實環境中的故事的話,會有太多資料需要查證與補充,可能會讓故事寫起來卡卡的,不如自己架空一個環境還比較容易天馬行空,不過,就在嘗試過後才發現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事實上是,不論科幻或是奇幻類的故事,因為要從無到有打造一座全然虛幻的現實幾乎不可能,所以反而要更加嚴謹而具邏輯性。反觀真實世界中,其實真實世界裡的邏輯反而是鬆散的、非常具有彈性的。

結果,當然導致該篇故事,已經寫了一萬多字,卻連反派角色都還沒出場,不,應該是說連個影子都沒有。這樣的故事多無趣啊!當然也就自然而然地斷頭了。

其實,仔細想想後發覺,對於一個菜鳥小說寫作上班族,要在每天下班後利用一些瑣碎的時間來掰故事的話,那種長篇史詩型的大部頭故事實在不合適。除了故事架構安排需要花費龐大的氣力去建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於很難進入故事的狀況內。就我個人的經驗是,至少要花個一小時以上的時間,才能漸漸感覺到自己融入故事裡,也才稍微能夠與故事裡的角色們互動。不過,這時間實在太長,等我進入故事的時候,最有可能的狀況是我已經開始要「度咕」了......orz

因此,我決定讓斷頭的隨風而去,另起爐灶。我決定改寫短、中篇小說。因為前陣子看了石田衣良的《池袋西口公園》,發覺那樣的形式似乎很有趣。就如同很多推理小說一樣,作者們設定了一組角色,讓這些角色在有限的時空中互動。如同大型舞台劇一般,不要去預設字數,一個故事寫到哪裡,就讓他自然而然地在那裡停止,接續再上下一個故事。

這陣子來,每天寫一點每天寫一點的,也終於將第一篇故事做了收尾。回頭一望,又是萬把字,看來這是我的小說屏障,目前還未能克服...XD。此外,我也發現很多之前看過、聽過的故事編寫缺失,都在其中表露無遺。

那些以前看書時認為理所當然的事,親自執行過後才發覺寫作真的是一門需要下功夫的技藝。

也因為走過這片荒漠,才體會到原來很多以前輕忽的準則,現在卻如同北極星般為我指引一條不會迷失的道路。
原來,寫故事的樂趣,就在這些一點一滴的探索之中。

ps.
如果有興趣的話,您也可以一起踏入這趟充滿探索的旅程喔!

不浪漫寫小說旅(3)

xinsrc_2721003251640734238145
寫東西很無聊。
尤其是寫到自己都不曉得在寫什麼的時候,更無聊。

在邁向這次小說自由寫作的前幾天,我幾乎都是抱持著開心、興奮(哇我終於開始寫下長篇小說了!)的心情敲打鍵盤。
那個時候,我自己天真地認為,寫小說(初稿)就像是電影拍片前的勘景一樣,只要確認目標與方向,接下來就不需要給自己太多限制,文隨意轉,寫到哪都沒關係。

不過在第六天我就撞牆了。

那天因為一些問題而跟別人產生口角,導致精神耗損過多,整個人感覺有氣無力。當晚我打開檔案敲下不到兩百字後,眼皮就開始沈重起來,整個人呈現半昏迷狀態。

當然,為了自己的承諾,我還是撐著想要繼續寫下去。

但太難了。搞到最後我開始在鍵盤上亂敲一通,根本就是亂寫。(不是寫得很爛那種亂寫,而是完全沒有邏輯的那種。)

然後再接下來的兩天,適逢假日,本來還安慰自己說可以用來彌補前一天少寫的份量。

但接下來的兩天假日,東摸西摸了一堆有的沒的,就是沒有寫完規定的字數。這兩天的狀況幾乎都一樣,打了幾百字後便昏昏欲睡,整個人毫無精神。

很快地兩天過去後,我才發覺「我可以拿今天的時間去彌補昨日的缺憾」這種錯覺實在不應該再發生一次的。

因為就像戒煙一樣。如果在戒煙的過程中,忍不住破戒抽了煙,那麼之後請不要氣餒而對自己想要戒煙的堅持失去信心。請繼續堅持下去吧。至於忍不住偷抽的那幾口(或幾根、幾包)煙,抽就抽了,抽完也就算了。

日子過了就是過了,回不來的。

我想起了史蒂芬金在《史蒂芬金談寫作》一書裡頭說過:寫作不應該是生活。寫作是為了豐富生活。

因此我重新檢視自己最初的動機,除了想要完成一篇「長篇小說」之外,更重要的是藉此可以重新審視自己,因為我相信自己應該有很多很多的可能。

雖然我這輩子可能永遠也無法成為一個知名作家,但我可以藉由完成一篇長篇小說,去經歷古今中外所有作家在寫作的過程中都會遇見的風景。

而我現在也知道,原來寫作旅途一開始的景色風和日麗得令人雀躍不已,但沒多久後(時間或長或短),便會進入一片艱苦地區,橫亙眼前的可能是一片濃得化不開的藤蔓荊棘,或者是一望無際的荒野沙漠。這個時候,若不想要讓自己橫死在這片(自作虐來的)「人造煉獄」的話,就不能忘記自己的初衷吧?

畢竟,我也還沒走出這片煉獄。旅途還很長,我相信我還有很多要學。

(3

2012年8月31日 星期五

不浪漫寫小說旅(2)


自腦袋發熱,一古腦投入寫小說後的第二天,一股隨時會放棄的感覺立馬湧現。

怎麼可能?十萬字耶!媽的只寫兩千字就快要虛脫了,我怎麼可能撐到最後?

不過還好前陣子為了勵志所以很勵志地看了許多勵志書與文章。(就是一種「後設勵志」。基本上個人認為名詞前頭冠上「後設」都會變成很高深的學問所以想要假掰一下而已...)

在那眾多我早已忘記書名作者是誰的「勵志文學」裡,我讀到以下這句深得我心的話:「不要問(這件事)『做了有什麼用』,要問(為了完成這件事)『接下來還能做什麼?』」

因此,我決定不管已經寫出來的爛東西了!

我只能盡量想辦法將我寫的爛東西延續下去,讓它變成一篇有完成度的「爛東西」。(不過還是爛東西...)

2012年8月29日 星期三

不浪漫寫小說旅(1)

與電玩中的跑車旅行不同,現實中很多想要實現的事物都不怎麼浪漫...
很多事情如果沒動手去做,光用想像的,那麼與實際情況會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就拿寫長篇小說來講好了。
就在三天之前,不知道哪根筋打結導致頭一熱地發願要在兩個月內「寫完」一篇十萬字的長篇小說。也就是平均一天要寫一千六百六十七個字。(其實是因為看了某本勵志書的關係...)

當然,對於希望成為一枚勇往直前的硬漢的我,既然發下了願,便也立馬在當天開了電腦,敲下當天該完成的一千多字的小說開頭。在接下來的兩天,我也都順利立完成當天該完成的份量。

也就是說,這三天內我寫了大約五千字的小說,佔這篇小說預估量的二十分之一。可是,如果要我對目前寫出來的這些內容下點小評語,我想,只有「很糟糕」三個字可以形容了。

不過,我卻越寫越開心,也越寫越有心得。首先是我寫作的速度,從第一天的一整個下午,躍進到第二天的兩個多小時,再進步到昨天,我僅僅花了一個半小時左右的時間,便完成了當天該寫的份量。

也許你會認為萬事起頭難,所以故事的開頭一定比較難寫,所以會越來越順。但實際上的狀況並非如此。一開始我遵照《過得還不錯的一年》裡面所提的方式,也就是不要回頭看、不要花時間修改、無須注重文法對錯,只管每天埋頭寫的作法開始寫這篇小說的。

因為這個方法燃起了我的熱血,所以我也很熱血地寫了下去。只不過,這份熱血,只足夠維持一天而已。

不多不少,就熱血那麼一天而已。而且那天還是星期日。隔天星期一上完班後回去面對電腦裡昨日敲寫出來的拙劣初稿,當下一股巨大的失落感差點沒把我壓死。當天該完成的部份根本就像便秘了三個禮拜好不容易才硬擠出來似的慘不忍睹。

這個經驗讓我學會的第一件事:
沒事不要在週日隨便亂點自己的熱血。熱血在假日的燃點很低,不過隔天的後座力很強......

(1)

2012年8月21日 星期二

帶你進入彩色的夢--吳明益,《複眼人》


最近剛好很多人到東部玩耍,在此誠心推薦這本以台灣東部為背景的小說--吳明益的《複眼人》。當初因為國內知名版權經紀人譚光磊的推薦而抱著姑且一看的心情找來這本書(這篇文章:從海島航向世界:《複眼人》的國際版權之路)。沒想到雖然本書厚達三百多頁,但作者運用流暢而不突兀的文字,讓我只花不到一天的時間便一口氣讀完。真的非常好看!  

此外,這本小說還創下了一個很有意義的記錄,那就是國內史上第一本經由國際版權交易市場,被英美主流出版社買下版權的一本小說!

2012年8月17日 星期五

硬漢--高規格的低級


這是我近來看過最啟發人心的一支 mv 了,同時也燃起了我潛藏心中那微弱的硬漢火苗。

這傢伙叫 PSY(聽說是簡稱自 PSYCHO --也就是神經病來著)。

雖然最近才因為這支「江南 STYLE 」而在國外爆紅,但他其實已出道十一年,在韓國演藝圈也算是號有頭臉的人物。

然而,在〈江南 STYLE〉這麼歡樂(與白痴)的舞蹈與 PSY 喜感十足的演出下,我卻發覺到其背後源源不絕的硬漢精神在我吃吃地狂笑之中注入我的體內(雖然說這樣講感覺很色情。但即便如此,這也是硬漢式的色情!)

這首歌從詞曲的編寫,到舞步的編排與 mv 的製作,在在顯示出這整個集合是經過精心策劃後的成果,絕對不是這位大叔諧星一時興起亂搞而已。

就算歌詞有點白痴、舞步很低級,mv 更是充滿衛道人士所不齒的性暗示! 但卻也顯示出韓國的娛樂工業,可以如此精準地擊中人們的笑點(看youtube裡一堆看著這支 mv 起笑的歪果人就知道),爆發無限奔放的娛樂效果。

這麼高規格的俗爛低級!才叫娛樂「工業」啊!

 
mv 拍攝花絮,看哪,多歡樂啊--











2012年8月7日 星期二

做有趣的事

當你感到猶豫時,一味想著「怎麼做才正確」是不行的,就算想到天黑也想不出來。 那就不要用腦筋去想。因為答案不在那裡。六太,答案在下面一點,你想要什麼,你的「心」最清楚。你就想想「怎麼做最有趣」吧。

 這是漫畫《宇宙兄弟》裡,當男主角六太猶豫不決時,他從小的恩人––––天文學家金子莎朗女士告訴他的。

很多時候,如果真能用理性下去做決定的話,我想大家大多不會猶豫不決才是。即使是最嚴苛的「51:49」,至少心裡都還有個底,因為我們掌握了事前所有可供評估的項目,並能確切地量化。

只不過這個世界上的難事,之所以會「困難」的最大原因,就在於我們沒辦法掌握所有可靠的依據,我們不知道什麼才是「正確」的方向。但是,「正確」真有那麼重要嗎?或者說,什麼才稱得上是「正確」?

與其想破腦袋,還不如靜下心來問問自己,怎麼做最有趣吧!

因為有趣,才有源源不絕的動力。
因為有趣,才能真心享受過程。
因為有趣,在苦悶的人生中才有樂子。
因為有趣,所以我不需要去跟別人比較,去怨嘆自己沒有那些其實沒有需要的東西。

因為有趣,我才算活過。
也因為有趣,我也要往未知的宇宙前去。

2012年7月31日 星期二

承載人類經典的媒介典範轉移

(這篇是心得文,請專業人士看過笑笑就好。敢蝦!)

一開始先是器物。
人們把心中的「美」灌注在日常使用的鍋碗瓦罐上,甚至有些才華洋溢的、不怕族裡長老責備(或者本身就是長老)的傢伙把所思所見弄上自家宅院的洞穴裡。

接著人們發明了一些器具,因此除了精進祖先遺留下來的傳統外(而且搞得更大更華麗,比方如三彩陶或石窟巨佛像之類的),人們還懂得把「美」留在石頭上、獸皮上,或者是用樹製成的薄樹皮或昆蟲吐出來的絲織品上。

在人們發展硬體的同時,也因為媒介種類的增加,不得不拓展延伸內在的符號軟體,因此我們擁有越來越多、越來越龐雜的文字符號系統與技藝技巧。而這一次的過渡––––尤其是文自符號系統的發明––––算是媒體發展史上的一次大躍進。

不過,在紙張、布帛、石塊或獸皮等「平面」媒體被發明出來之後,人們有好長好長地一段時間,只針對「平面」媒體進行精進,而沒有發生同當初符號系統被發明時那般的大躍進,直到動態影像,也就是電影被發明出來,算得上是人們媒介使用上的第二次大躍進。(當然,中間還被省略掉廣播音響這種聲音媒體,不過某個程度上我認為聲音媒體算是影像媒體的前導,它們的結合即是目前「平面媒體」中最完整的「動態影音」形式,因此略過不談。)

但是在動態影像發展後不到百年的時間,另一次的媒介大躍進––––網路隨即現身。網路席捲了整個人類世界。綜觀人類史上媒介的發展,我們可以發現這是一條等比級數的曲線,越靠近現代,發展越快。若往更近代的網路發展來看,也可以發現其發展曲線呈現等比級數的態勢。

人類承載自身文明的經典,也一路跟隨著媒介的發展而轉移,從洞穴到獸皮,從石板石窟到布帛紙張,從類比訊號轉移到數位訊號。

若以數學插值法的概念判斷未來承載人類經典的媒介的發展可能的話,我大概可以預想到心電感應這項必然可能的發展。

不過,人類的歷史好像從來沒有發展這麼順利過的。中間總是會有一些黑暗期,一些人們集體迷失的時刻。只是不曉得這個時刻什麼時候降臨,或者是,我們已經存在其中了?

"kale" 在美語俚語裡有 money 的意思

kale的意思除了「 羽衣甘藍 」之外, 在美國俚語裡,也有 "money"的意思。 第一次接觸到這個字是因為聽 Ellen Degeneres的《Seriously...I'm kidding》有聲書。他在其中一章「生活的祕密」裡頭,只寫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