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1日 星期五

我為何要寫每日一問?

沒想到這一天這麼快到來。

本來想說這個題目是用在真的沒梗、沒時間的時候來湊篇數用的。但沒想到今天就派上用場了。

當初弄這個主題的時候,只是想說反正我每天都在網路上瞎逛,東看西看一些有的沒的,加上我打算明年六月去考TOEIC(目標八百分),所以也會半強迫自己看點英文文章,因而突發奇想:「如果我把兩件事情加起來,好像還蠻有趣的。」

原本規定自己每天只能花半個小時在這主題上,但實際執行後發覺「待誌」沒這麼簡單。除了昨天以一段YOUTUBE短片作為主題的那一問有辦到(嚴格來說還是沒有,因為我在前一晚就看了好幾遍那段短片),其他的篇幅,即使試圖弄得非常簡略,還是都會花上我一個鐘頭以上的時間。

不過,連續寫了幾天之後,卻同染上強迫症般,若每天沒來弄上一篇總覺得對自己過意不去。

雖然說寫得還是很粗糙簡略,但我的目標是至少連續一百天每天來上一篇。因為這樣做真的很有趣!

2011年11月10日 星期四

如何像隻猴子似的剝香蕉?


答案很簡單,不要從蒂頭,要從尾端剝起。XDDDDDDD

註:可以至youtube網站按右下角的cc即可看英文字幕。

blow one's mind (to overwhelm one with wonder or bafflement)



每日一問008


無題

他們相約在格陵蘭最北端的城。因為只有凍冷的永夜才能稍微抑制火燙背德的愛情;而在纏綿過後,他倆將跳上一艘往北的慢船,從極點邁向不同以往的人生。

這是前一陣子寫去參加中華電信的簡訊。最後結果只有入圍,入圍獎是新台幣一千元。

當初看了入圍名單才知道,原來一個人可以多稿多投啊。有個厲害的傢伙共入圍了十一則,早知道我也多丟幾則進去碰運氣......XD

整則簡訊含標點符號共七十個字,算下來一個字的稿費是十四塊多,真的是非常、非常划算的投資。

不信可以看看王聰威的這篇文章

2011年11月9日 星期三

用餐的餐桌禮儀


今天晚上陪W去吃台式牛排。

個人認為,生活在台灣的最大好處是,生活可以活得「差不多」。當然,我小時候也讀過胡適大師的〈差不多先生傳〉,對胡老前輩的教誨亦謹記在心,但不得不說,很多時候活得「差不多」是比較舒爽的,就像吃排餐這檔事,台灣人以獨有的差不多思維,創造出一個可以讓人們以自由的態度一手咬著餐包、一手叉塊牛肉,桌邊隨性擺著古早味紅茶,餐後再來上兩球冰淇淋。沒有人會在意左右鄰座的吃相,就算我們拿出環保衛生筷來用餐也不算礙眼。而如此豐盛的一餐,代價也不過就跟一客麥當勞套餐差不多。

但是,若要參加比較正規的場合,正式的餐桌禮儀又為何?

還好,我們有偉大的GOOGLE大師跟維基百科管家可供諮詢。(因為內容實在太多,只好偷懶的直接貼連結上來……XD)

TABLE MANNERS(英文)

Table manners are the rules of etiquette used while eating, which may also include the appropriate use of utensils. Different cultures observe different rules for table manners. Each family or group sets its own standards for how strictly these rules are to be enforced.

Shish-kabob(查不到。不過倒是有另一個shish kebabkebab與kabob同義:cubes of meat (as lamb or beef) marinated and cooked with vegetables usually on a skewer。一種將蔬菜與肉串一起調理(烤?)的食物。
Avocado鱷梨,就是酪梨。)
Artichoke朝鮮薊,沒吃過……)
tip(在下面那段文裡指的是小費。)

Proper tipping etiquette in a restaurant:
At a restaurant, always leave a tip. Tips can vary from 15% to 25%.
Waiter: 15% to 20% of the bill; 25% for extraordinary service
Wine steward: 15% of wine bill
Bartender: 10% to 15% of bar bill
Coat check: $1.00 per coat
Car attendant: $2.00 to $5.00

每日一問007

2011年11月8日 星期二

八小時工作制怎麼來的?


這是西元一八一七年一名烏托邦社會主義者--羅伯特‧歐文所提出的。

當時那些歐美甫邁入工業化國家的日工時都非常地長,因此歐文喊出了「八小時勞動、八小時娛樂、八小時休息」的口號(Eight hours labour, Eight hours recreation, Eight hours rest.),成了沿用至今的八小時日工制濫觴。

不過,全球第一個採用八小時工制的地方,卻是在紐西蘭。之後才被當代工業國家陸續跟進。(這當然是經過激烈抗爭後的成果。畢竟連那個時代的「紐約時報」編輯都曾警告,八小時工作制度,會造成勞工破產,導致工人懶散、犯罪。)

但是在台灣,這個eight-hour day movement /40-hour week movement似乎仍在努力中啊。
註:台灣勞基法的基本工時是兩週八十四小時。更別提可以得諾貝爾獎的責任制工時……

參考資料:


來放一首「小時候」很愛的歌……XD



2011年11月7日 星期一

為什麼眼皮會跳動?


因為我今天眼皮跳了一個早上,很不爽。
撇開小時候口耳相傳的啥由右至左由上到下眼皮分別代表著「喜怒哀樂」的都會傳說外,若就醫學的觀點而言,到底眼皮跳動原因為何?
大概上網查了一下,秉持著「外國的月亮比較圓」的非理性態度(其實是不曉得眼皮跳動英文要怎麼說所以查了一下英文單字...),找到了一個外國眼科醫生的文章,他將眼皮跳動歸類成八大原因如下:

Stress(壓力)
Tiredness(疲倦)
‧Eye strain(眼睛過勞)
Caffeine(咖啡因)
Alcohol(酒精)
‧Dry eyes(乾眼)
Nutritional imbalances(營養不均)
Allergies(過敏)


註:今天除了眼皮跳動外,也有顆眼球隱隱發疼。現在眼睛好痛,今天偷懶一下...=..=

每日一問005

2011年11月6日 星期日

什麼是B級片?


關於A(級)片我想很多人都很熟悉,就不用作太多說明了。

至於什麼叫B級片?

根據維基百科的說法是:低成本、低質感、公式化劇情的電影的統稱,但不是徹底的藝術電影或色情電影(A B movie is a low-budget commercial motion picture that is not definitively an arthouse or pornographic film.)。註:有些東西惡搞到一個極致就成為藝術了…XD

很多B級片都是西部電影、恐怖電影或科幻電影。但因為沒有很多預算,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很假的特效與血漿,或者是很明顯的鋼絲懸吊或化妝面具。

當然,所謂的數大便是美。並不是每個電影人都能擁有詹姆斯柯麥隆般豪賭的本錢,也沒辦法像麥可貝那樣得了不燒錢就不會拍電影的病。但也不想拍全世界沒幾個人都真的看得懂的藝術電影,或是或是沒人想鳥劇情的色情片,但心中的電影夢卻澆不熄,因此便產生了大量的B級片,吸引了許多愛好者,亦造就一股B級片次文化。

通常國外這些B級片很難引入台灣,畢竟都是一些很「糟糕」的電影。除了少數在網路引起轟動導致片商想試試運氣而引進,比方說近來較有名的《人形蜈蚣》;或者是當年引起第一人稱手持攝影視角,讓我在戲院裡看到快吐出來的《惡夜叢林》。

更詳細的內容可參考維基百科關於B MOVIE的說明。(英文)
上文第一段裡面的單字(一堆……=..=)
DEFINITIVE(此字的解釋另可參考韋伯線上辭典
double feature(兩場連映)


每日一問004

2011年11月5日 星期六

在上海的台商有多少人?

今天接到大學同學D來電,說他月中將前往香港及上海拍廣告片,順便閒聊了幾句,因而興起我想了解這個問題的念頭。

想當初(正所謂好漢當年勇),我也差點踏上前往上海當台勞的「不歸路」,為此我還稍微研究了一下上海這座城市。不過後來因為個人選擇而沒去成,而聽去過中國的人說,中國沿海幾個大城市是三、五年一大變,當年我藉由一些二手資訊所理解的上海,很多東西早已人事全非。不過上海畢竟是座國際大都會,資訊還算流通(更何況這年頭還有在地的超級部落客韓寒)。

但是,要找個在上海台商人數統計資料就沒這麼好找了。我相信相關資訊最準確的應該是中國的政府部門,但是我到海協會、國台辦的網站,還有上海台商協會與海基會、觀光局、全國旅行業同業公會,和台北市旅行業同業公會等網站,皆找不到相關的統計資料。唯一能找到的只有網路使用者們在「YAHOO奇摩知識+」中的簡略回答:一個是在2008年說約有六十萬人(當地台商協會之說法);另一筆資訊則是網友取自台北市旅遊業同業公會於2001的統計說約為三十多萬人。

因此目前看來,這個目前在上海的台商人數大概只能有個粗略值而已。理論上應該不會與2008年那個數字相差太遠才對。

話說回來,我覺得我這個問題不是很明確。因為我沒有明確定義何謂「台商」。沒有明確的時間度量(在那邊待多久的才算在內?)、也沒有明確的範圍指示(被公司派遣過去支援的人或是受雇於在中國的外商公司的台灣人又算不算?),在這樣的狀態之下,這個問題是不完整且有待商榷的。這樣的問題也會產生很多爭議。

但我只是一個小小的部落格寫作者,我搞這個專欄沒事找問題來問自己只因為一個小小的自我承諾。我可以偶爾潦草的做事。畢竟我做這種事並沒有什麼需要迴避的利益問題。但若其他的專業人士(比方說政府官員或媒體)也用同樣定義不明確的統計數字來佐證自己的立場時,那就值得我們睜大眼睛好好仔細審視了。



註:這裡指的上海是包括江蘇無錫、蘇州和上海的「大上海地區」。

2011年11月4日 星期五

網站到底在賺什麼?(營收來源為何)


一直以來都很好奇這個問題。到底現下一堆新創網站,他們的營收從何而來?
所以我上網google了一下,發現到一篇有趣的分析文章,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教授與學生寫的。
雖然這篇是十年前寫成的,但裡面關於網站營收模式的分類,我認為到目前為止依然適用。甚至,只要稍微轉換一下說法,該分析裡提及的三大模式應該就是網路商務的基礎原型模式了吧?其三大模式如下:
(除標題之外,其餘都是我個人的認知說明,與上述文章無關)

一、網路廣告
以大量的內容吸引廣大的網路使用者,以收集眼球為主要目標。只要基數夠大,就能藉由網路點擊廣告確保營收。但由於網路廣告的特性使然(利潤極微,且為廣告資訊的接收以消費者主動接觸為主),導致除了少數巨型網站可以吸引夠多的流量之外,對於一些小眾網站或是個人部落格而言,網路廣告所帶來的收入只能算是額外的獎勵了。

二、收費服務
簡單的說就是「網路製造」商。網站就像工廠一般,產出內容、提供有形的或無形的服務,包含遊戲與最近很夯的app都可算落在這個模式之中。

三、電子商務
簡單來說就是「網路通路」商。南貨北調東產西送貨通有無。舉凡網路商店、網路書店、拍賣、團購...都算在這個模式之中(用專業術語來說好像就是B2B、B2C、C2C之流的商業模式。)


當然,除了上述三種模式之外,還有許多變種模式,比方說提供免費的內容與服務,但在內容與服務中置入客戶的廣告或行銷手段,並藉此向客戶收取廣告行銷費用。但大抵而言都還是上述三種模式的轉化與融合而成。

其他參考資料

文章摘要如下:
1.Monetize your website with Google AdSense.(谷歌的adsense)
2.Add affiliate links to your web pages.(策略聯盟的商品連結)
3.Get a donate button on your website.(贊助按鈕)
4.Promote your website.(宣傳你的網站)
5.Experiment and keep learning.(不要停止學習與試驗)

對了!忽然想到最近流行的新興行業--「在家網賺」,好像也是營收模式的一種,不過這是一種近乎於詐欺的模式(老鼠會模式)。因為他們賣的商品,就是教你如何藉由教別人「在家網賺」而讓自己可以「在家網賺」。一種後設的、饒舌的、亂七八糟的商業模式......@︿@

2011年11月3日 星期四

fleece是啥?為什麼最近這麼常見?


fleece(英文)指的是羊毛。

而在英文中,fleece跟wool的差別在於,wool是指從fleece製成的產品。
也就是狀態的不同。
從羊身上剪下的叫fleece,拿fleece去加工製成布、毛線、圍巾...等織品後稱之為wool。
(以上資訊參考來源: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fleece and wool?

其實近來看到的所謂fleece服飾大多是指以polyester fleece--聚酯纖維所製成的人造類羊毛織品。印象中,這種人造纖維很早之前就有了。小時候穿這種材質的衣服都覺得不大透氣,雖然保暖但不太舒服。

而最近,我們可以看到的很多服飾廣告--大抵上就是uniqlo的fleece系列廣告,還有台灣的lativ的網路廣告曝光量最大,甚至連大賣場都開始賣起這種廠商們所謂的「刷毛」產品,才導致fleece這個字眼近來如此常見的原因吧!

其他參考資料:


2011年10月29日 星期六

最好的業務與客服


起因於前一陣子看到的電視新聞,後來想想還真的有那麼一回事。

新聞說,現在的科技業也吹起一股好萊塢跟風。

主要是針對消費行電子產品。如今的科技業對於消費行電子產品的生命週期的掌控是很嚴苛的,如同好萊塢的製片體系對於一部商業電影賣座與否的評估,大概看首映後一週的票房就能了解了。

所以科技業也將這一套標準拿來套用至消費行電子產品上。如今,一項新產品在推出後一至兩個月內,便可得知市場接受與否,進而規劃該產品是否要進階改版還是從此夭折。

我後來仔細回想一下目前的狀況,好像還真的是這樣。

目前網路上有很多科技產品相關的網站與部落格(mobile01之類的),廠商在新產品上市前就大量撒下試用機提供給這些意見領袖(這年頭有誰要買貴重物品之前沒有上網先搜尋過相關資料的?)

廠商們不怕這些意見領袖寫出什麼太過負面的意見,畢竟當你能比全世界的人們早一個月摸到話題性玩具,或是受邀試駕全球限量百台的頂級手工跑車時,換成是我也不會寫出多難聽的話來。

當然,產品缺點一定是有的。不過科技產品的特色就是,人們已經習慣了微軟、蘋果,或者是魔獸世界等科技軟硬體相關產業的「馴化」,大家都太習慣廠商們會先推出有瑕疵的1.0版,然後再來個小改款的2.0、功能進化的3.0……這樣的產品歷程。只要該產品外型夠好看、功能夠新奇,加上正確的行銷定位,人們便能以「瑕不掩瑜」作為理由,持續地消費下去。(而蘋果成功的地方也就是這裡,由於她自行開發的封閉系統就有高度的向下相容性,所以就算手邊的機子是早期的硬體,但在軟體上仍能有效升級,這個作法很能增強消費者的黏著度。)

更重要的是,由於現今網路科技的進展與社群網路的發達,除了讓意見領袖的聲音更容易傳遞到每個人的眼前之外,也讓每個人的意見相對平等地表達。而這便造成了市調環境的轉變,導致以前廠商所執行的「市場調查」放在現今的網際網路上變得既可笑又不可信。(因為調查出來的結果大致不會脫離下面這種結論:「原來消費者需要的是一台可以飛天鑽地潛水防彈防輻射而且買台只賣199美金的變形金剛──還要可以客製化,再區分成博派與狂派兩大系統」。)

與其做這樣的市調,倒不如直接送到戰場上一拚高下,畢竟,銷售成績才是最精準的市場調查。

反正消費者已經習慣了新東西的功能不是那麼齊全、一定會有一些不好上手之處,到時候再來升級就是了──如果消費者真的喜歡這東西的話。
(當然,「瑕疵」跟「錯誤」是有差別的。若用車子來比喻的話,就是人們可以接受鼓煞較碟煞來得不敏銳的「瑕疵」,但絕對沒有辦法忍受煞車踩下去卻變成油門暴衝的「錯誤」。)

所以,廠商們根本就不怕意見領袖指出他們新產品的「瑕疵」。只要不是致命的「錯誤」,都有其他的應變之道(甚至廠商不應變也沒關係,因為消費者會自行應變)。更何況,有評論就有曝光,有曝光就有銷售可能,不然在現今這個資訊與物質大爆發的年代裡,很多東西人們沒有「也不會死」。

我覺得,若當產品的生命週期的掌控權已不再廠商手中,而是在消費者手中時,整個市場的商業行為會有根本上的轉變。

輿論將會成為廠商們最強大的第一線業務與客服。因為人們已經厭倦了完全功利導向的「廠商業務人員」的說詞,取而代之的是看起來、聽起來「相對客觀」的大眾意見(雖然事實上並不一定總是如此)。而換成生產者的角度來看,生產者們也開始試著撇開內部的「市場調查」與「市場回饋」系統,轉而直接收集大眾意見(當然,銷售成績就是最精準的消費者表態)。

"kale" 在美語俚語裡有 money 的意思

kale的意思除了「 羽衣甘藍 」之外, 在美國俚語裡,也有 "money"的意思。 第一次接觸到這個字是因為聽 Ellen Degeneres的《Seriously...I'm kidding》有聲書。他在其中一章「生活的祕密」裡頭,只寫了一...